八一中文

繁体版 简体版
八一中文 > 这个世界是筛子吗? > 第34章 第 34 章

第34章 第 34 章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韩国公家和申国公家气氛怎么样,徐妙锦不知道,她只知道自家的气氛不好,因为今天只有她收到了朱棣送的女士弓,且全场只有她一个。

这让一直将燕王妃视为囊中物的徐妙清和徐妙琳很是不爽,但不爽也没用,谢氏虽然不满徐妙锦入了朱棣的眼,但她也不会将这样的好事推出去。

无论谁当燕王继妃,她谢氏都是燕王的岳母,朱高炽和朱高煦都是她的亲外孙,这一点改不了。所以谢氏不允许有人破坏徐家小姐成为燕王继妃,包括她的子女。

谢氏是什么想法,徐妙锦不在意,因为她知道谢氏改变不了结果,能改变结果的只有朱元璋!

由于朱棣还没有出妻孝,就算要续弦,还得等上三个月,所以徐家的暗流涌动并不明显,相比徐家,春和宫(东宫)的暗流涌动更凶险。

太子妃常氏万万没想到朱元璋真会为朱标纳妾,且一纳还是两个,家世还都不差,这让常氏怎么不忧心。

另一边太子次妃吕氏也好不到哪里去,虽然她已经有朱允炆了,但谁嫌儿子多啊。且从去年起,朱标就不怎么进她的房了,俨然一副厌弃她的架势。

这让吕氏如何甘心,明明之前朱标挺喜欢她的,怎么就……所以她一直在想办法讨好朱标。这陡然间多了两个有牌面的竞争对手,且家世都比她好,吕氏心里也不由有些慌乱。

李氏和邓氏还没入春和宫,就被常氏和吕氏给盯上了,也不知道她们能不能做到朱元璋想要她们做到的事情——为朱标开枝散叶。

当然,朱元璋也不完全指望她们两个,今年是选秀年,朱元璋准备再选几个给朱标,然后就被徐妙锦dis了。

【咱能理解你想要多几个选项,但你知道选秀对于国家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吗?】徐妙锦道,【咱先不谈人权的问题,单说这多花钱,你为了能选到真正美丽的女子还派‘担水人’去民间卧底,卧底不花钱啊!】

朱元璋振振有词道:【钱挣来不就是用来花的吗?】

【话是这么说没错,但你想过一个问题吗?】徐妙锦问道,【你怎么保证这些人眼里的美人一定是美人?先不说审美的问题,咱就说地方官员不会勾结担水人私自截留吗?不会因此发现民间美女多从而背着朝廷多次收刮吗?不会因为其父母不想女儿入宫而敲诈吗?】

朱元璋选择闭麦,因为他没法保证。

【所以说为什么要选秀呢?】徐妙锦道,【我不理解。】

八卦系统冒泡道:【选秀主要有三个目的,一,满足帝王私欲,二,解决宗室婚事,三,补充后宫杂役。当然这更多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政治分赃就是。】

【说到底还是有利可图,】徐妙锦叹息道,【不过能在不开历史倒车玩陪葬的同时,让她们不老死在宫里吗?】

【你的意思是到一定年纪放出宫吗?】朱标问道。

【是的,】徐妙锦道,【清康熙规定宫女年过三十岁者遣出,雍正规定宫女年至二十五岁俱令出宫。这一来加大宫妃收买宫人的成本,从一定程度上来说,增大了嫔妃搞事的成本。二来避免了宫廷老龄化,精简人员的同时减少了养老支出,使得宫廷更具有活力和纪律。三来降低了管理成本,人少总是容易管理嘛。】

【且这些宫女出宫后可以另行嫁娶,还能去各大世家当教养妈妈,不比老死宫中对国家更有利吗?】徐妙锦不解道。

朱元璋摸了摸下巴道:【似乎有一点道理,但这样会增加选秀次数及其成本不是吗?】

【不会吧,每隔三年选十人进宫放十人出宫,不就打平了吗?】徐妙锦挠头道,【至于中间不小心没了……可以临时补充嘛。】

【好像有点道理,】朱标道,【后人是怎么想到这么做的?自古以来好像没有出宫的先例吧。】

【清朝之所以这样做,是因为其有特殊的历史原因,】八卦系统冒泡道,【满族为了更好的统治建立了八旗制度,八旗包括满族八旗、蒙古八旗、汉军八旗,此外还有内八旗,也称包衣八旗。】

【包衣八旗最初的起源是满族的下层成员、统治家族收养、接纳的非血缘关系的家族、氏族成员和部分外戚族众等,后来又增加了战俘、契约奴仆和获罪之人。基本上可以将包衣八旗看为统治阶级的奴仆。】八卦系统道,【其中上三旗为皇帝直属,上三旗组成了服务于皇室的内务府。下五旗为王公府属。】

【清朝选秀分两种,大选和小选,大选每三年挑选一次,只从八旗中选,可备皇后妃嫔之选,或者赐婚近支(即三代以内、血缘关系比较密切的)宗室。小选每年挑选一次,只从包衣上三旗中选,作为承担后宫杂役的宫女。】八卦系统补充道,【因为大清的开国功臣有很多出生包衣八旗,所以好些宫女都是当年从龙入关的后人,所以清朝才有宫女出宫制度。】

徐妙锦补充道:【且顺治规定内廷宫女数量不得超过五百。根据后世统计,大清宫女基本不超过两百人,哪怕是掌权太后宫中也只有25人不到。而大明……最多时拥有宫女9000。不过你们别看大清宫女少,但大清宫廷支出不见得少,到后期甚至闹出一个鸡蛋要三十两白银的事。皇帝完全玩不过内务府。】

【朱元璋:……也是有够废物的。】

徐妙锦毫不留情的打击道:【大明到了中后期,几乎每年都会有宫女太监饿死,你怎么看?】

徐妙锦拍了拍朱元璋。

朱元璋毫不犹豫道:【我不想看。】

八卦系统补充道:【后世人说大明宫女九千,太监十万。太祖爷怎么看?@朱元璋。】

朱元璋一脸懵道:【太监十万,开什么玩笑?怎么可能!】

徐妙锦复杂道:【怎么说呢,这句话是清康熙说的,主要是用来讽刺明朝宦官乱政。当然后期宦官乱政的最大原因之一就是文官集团凌驾于皇帝之上,文官集团想将皇帝架空,想让皇帝当傀儡,但皇帝又不是傻子,不可能放任文官那么做。但当时武官集团已经退出了政治舞台,后宫妃嫔多出自民间,皇帝就算想要通过封妃子来离间文官集团也做不到,最后只能用太监了呗。】

【且这事跟朱棣有点关系。朱棣靖难登上皇位后,怕百官不服,又不敢信任锦衣卫,额,锦衣卫前身是仪鸾司。所以他建立东厂用来巩固统治,东厂的首领由其心腹宦官担任。】徐妙锦继续道。

【后来成化为了加强统治,又在东厂外新增西厂,不过西厂行事过激引起了文官集团的反对,建立不久就被迫裁撤。照照年幼登基指挥不动文武百官,便复开西厂,结果东厂首领马永成、西厂首领谷大用和统领东西厂的大太监刘瑾不合,刘瑾又搞出了内行厂……最后因为刘瑾倒台,西厂和内行厂就此退出历史舞台。】

朱元璋看着这个厂那个厂的,瞬间暴脾气就上来了,怒吼道:【朱棣,你给劳子滚过来受死!】

朱棣默默关掉群聊假装没看见。

朱标默默转移话题道:【所以你认为仪鸾司不该存在?@徐妙锦】

【唔,怎么说呢,仪鸾司的存在有其积极的一面,】徐妙锦道,【乱世之下当用重典是没错啦,只是当国家趋于平稳后,再用重典容易破坏社会稳定。且仪鸾司的存在弊大于利。】

【比如?】朱元璋追问道。

徐妙锦答非所问道:【胡惟庸案发后,御史台被裁撤,能断案的只有有刑部和五军断事司,前者掌全国的刑罚政令,后者总治五军刑狱,唯独没人管官员谋反。此时有权管官的机构只有察院,但察院所属监察御史只是负责监察的七品官,虽有揭发举报的职责,但没有审判权。】

【所以朱元璋改仪鸾司为锦衣卫,特令其掌管刑狱,赋予其巡查缉捕职权,下设镇抚司,从事刑狱、侦察、缉捕盗贼奸党、监视文武百官。】八卦系统补充道。

【锦衣卫从本质上来说属于特务机构,很多时候他们办案不看证据,而是靠严刑逼供,】徐妙锦转了转手上的镯子道,【严刑逼供容易造成冤假错案?,这破坏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,影响朝廷的公信力和正常运作,降低了百姓对朝廷的信任。到了洪武二十年后,朱元璋自己也意识到不能让锦衣卫这样下去了,于是下令焚毁锦衣卫的刑具,此后锦衣卫不得插手司法之事。???】

【但是朱棣靖难后,恢复了锦衣卫执掌司法一事,还增设了北镇抚司专理“诏狱”。】八卦系统补充道,【原本锦衣卫审讯之后应移交三法司拟罪。成化年后,锦衣卫拥有了准拟罪权。到了嘉靖年间,又变成了“旨从内降”,也就是说犯罪案件不再需要三法司拟罪,直接由锦衣卫拟罪请旨,然后由内廷直接下达。】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