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妲己面带微笑,声音柔和地说道:“太师,近日朝中事务繁忙,您老辛苦了。”
闻仲心中虽然对苏妲己有所戒备,但表面上还是保持着礼貌。“娘娘言重了,为国效力,乃是臣子的本分。”
苏妲己轻声一笑,继续说道:“太师的忠诚和勤勉,纣王和我都看在眼里。只是,朝中有些人总是喜欢搬弄是非,太师可要多加小心。”
闻仲听出了苏妲己话中有话,他知道她这是在暗示宫中的一些流言,包括那些对他不利的传言。
他淡淡地回应道:“多谢娘娘提醒,老臣自会小心行事。流言蜚语,终究是无根之木,无源之水,不足为虑。”
苏妲己眼中闪过一丝柔光,她知道闻仲是个聪明人,不会轻易被她的话所动摇。
“太师果然是明白人。不过,有时候,即使是无根之木,无源之水,也能掀起风浪。太师若有什么需要,尽管开口,我定当尽力相助。”
闻仲微微颔首,表示感谢,但心中却更加警惕。
“娘娘的好意,老臣心领了。但老臣相信,只要行得正,就不怕影子斜。”
狐九柒轻声说道:“太师,您对商朝的忠诚天下皆知,但您也看到了,纣王暴政,民不聊生,这样下去,商朝的江山社稷岌岌可危。”
闻仲眉头紧锁,他何尝不知纣王的所作所为,但他的忠心让他无法背叛。
“我闻仲自幼受商朝恩泽,纣王虽有过失,但我仍相信他能迷途知返。”
狐九柒叹了口气,继续说道:“太师,您爱民如子,天下人皆知。若您能自立为王,推翻暴政,定能还天下一个太平。您难道不想为百姓做些事情吗?”
闻仲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动摇,但很快又被坚定所取代。
“灵狐大人,您的好意我心领了。但我闻仲一生忠于商朝,忠于纣王,即使他有千般不是,我也要尽我所能去规劝他,引导他走向正途。”
狐九柒知道闻仲的性格,他不会轻易改变主意,但仍然不死心。“太师,您是商朝的栋梁,您的选择关乎天下苍生。您真的认为纣王还有救吗?”
闻仲站起身,目光坚定地看着狐九柒。
“我相信,只要我还在,就有责任去尽力。纣王虽然现在迷失了方向,但他毕竟是商朝的君王,我有责任去辅佐他,去引导他。”
狐九柒见闻仲如此坚决,知道再多说无益,只能叹息一声。
“太师,您的忠心令人敬佩,但我也担心,您的忠心最终会被人利用。请您务必小心。”
闻仲点了点头,表示感谢。“灵狐大人,您的忠告我会铭记在心。我会尽我所能去规劝纣王。”
两人的对话虽然表面上和谐,但各自心中都有着自己的打算和计划。
狐九柒虽然知道闻仲的决定,但她仍然决定搞垮纣王。
而闻仲,则继续他的忠臣之路,尽管前路艰难,但他的信念从未动摇。
狐九柒和苏妲己对视一眼,她们知道闻仲的为人。
三人的对话虽然表面上和谐,但各自心中都有着自己的打算和计划。
在朝堂之上,权谋如同暗流涌动,姬昌深知闻仲的忠心是其最大的优势,也是其最大的弱点。
他决定利用这一点,设局让纣王对闻仲产生怀疑。
一日,姬昌在朝会上提出了一项关于边防的议题,他故意在纣王面前夸大其词,声称边疆不稳,需要增兵加固。
他知道闻仲一直主张以民为本,反对无谓的军事扩张,因此预料到闻仲会提出反对意见。
果不其然,闻仲站出来,以他一贯的稳重语气说道:“大王,边疆之事,不可轻举妄动。增兵并非上策,应当先安抚民心,再图强兵。”
姬昌立刻反驳,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挑衅:“太师此言差矣,边疆不稳,民心何安?若不增兵,岂不是示弱于外敌?”
纣王坐在龙椅上,眉头紧锁,他看着两人的争论,心中开始摇摆。
姬昌趁机进言:“大王,闻太师或许是出于好意,但如此反对增兵,恐怕会让外敌觉得我们内部分崩离析,有机可乘。”
纣王的脸色微微一变,他开始怀疑闻仲的动机。
闻仲见状,急忙解释:“大王,微臣绝无他意,只是考虑到国家财政和百姓的负担。”
姬昌却不给闻仲喘息的机会,他继续说道:“太师考虑财政和百姓,难道就不担心国家的安危吗?您的忠心,是否只限于对内的关怀,而忽略了对外的警惕?”
这番话直击纣王的疑虑,他开始怀疑闻仲是否真的忠于自己,还是有着其他的私心。
闻仲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,他知道,一旦纣王对他的忠心产生怀疑,那么他多年来的努力和声誉都将毁于一旦。
朝堂上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,其他大臣也开始窃窃私语,有的人支持闻仲,有的人则站在姬昌一边。
姬昌的计谋似乎已经得逞,他成功地在纣王和闻仲之间种下了怀疑的种子。
闻仲深吸一口气,他知道自己必须采取措施来挽回局面。
他决定私下求见纣王,用他的忠诚和智慧来说服纣王,让他明白自己的真心。
同时,他也在心中暗自警惕,姬昌的这一局,让他意识到朝堂上的斗争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和危险。
纣王坐在龙椅上,目光深邃,心中却是波涛汹涌。
闻仲,今日的私自觐见,让他感到了一丝不寻常。
虽然闻仲的话语听起来依旧忠诚,但纣王的心中却像是被种下了一颗疑心的种子,开始生根发芽。
“太师,你一直是寡人的左膀右臂,你的忠心,寡人从未怀疑过。”
纣王缓缓开口,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,“但今日你私下求见,究竟所谓何事?”
闻仲跪在地上,头低得更深了,他的声音恭敬而坚定:“大王,臣之所以私下求见,实在是因为事关重大,不得不亲自向大王禀报。”
纣王的眉头微微一挑,他知道,闻仲向来行事谨慎,若非真的有什么重大的事情,他绝不会如此冒险。
但纣王心中的疑云并未因此而消散,反而更加浓厚了。
“你说吧,寡人听着。”纣王的语气平静,但心中的警觉却丝毫未减。
闻仲深吸了一口气,开始详细地叙述他所掌握的情报,以及他对当前局势的分析。
他的言辞中充满了对纣王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忧虑,但纣王的心中却始终有一个声音在提醒他:权力的游戏中,没有永远的师徒,只有永远的利益。
纣王听着闻仲的汇报,表面上点头表示赞同,但内心却在飞速地转动,思考着闻仲的真实意图。
他知道,在这个充满阴谋和背叛的宫廷中,每个人都可能是敌人,每一句话都可能是陷阱。
“太师,你的话寡人会仔细考虑。”纣王最终说道,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,“你先退下吧,寡人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些信息。”
闻仲恭敬地行礼,然后缓缓退出了大殿。
纣王看着他的背影,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。
他知道,从今往后,他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完全信任闻仲了。
疑心一旦种下,就如同野草一般,难以根除。
纣王的眉头紧锁,闻仲的私自觐见让他心中疑云重重。
他随即召见了姬昌。
姬昌步入大殿,行礼后,他的目光敏锐地捕捉到了纣王脸上的忧虑。他知道,这是一个机会,一个可以削弱闻仲影响力的机会。
“大王,臣听说闻仲大人今日私下觐见,不知所为何事?”姬昌故作关切地问道。
纣王沉声回答:“闻仲言及调兵遣将之事,但寡人心中有所疑虑。”
姬昌微微一笑,他知道机会来了:“大王英明,闻仲大人虽然位高权重,但其心难测。臣近日听闻,闻仲大人在军中颇有威望,其调动兵马之频繁,似乎超出了寻常的范畴。”
纣王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:“哦?你有何见解?”
姬昌继续说道:“大王,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。闻仲大人频繁调动兵马,若非有大王之命,其心可诛。臣担心,闻仲大人此举,恐怕是图谋不轨,意在掌握军权,以备不时之需。”
纣王的脸色一沉,姬昌的话正中他的疑虑:“姬昌,你言之有理。闻仲此举,确实令人生疑。”
姬昌见纣王已经动摇,便趁机再加一把火:“大王,为防患于未然,不如将闻仲大人派往边界,一则可以考验其忠诚,二则可以削弱其在朝中的影响力。如此一来,大王便可高枕无忧。”
纣王沉思片刻,随即下定了决心:“姬昌,你言之有理。来人,传寡人旨意,命闻仲即刻前往边界,督战边防,不得有误!”
姬昌心中暗喜,表面上却不动声色:“大王英明,此乃国家之福。”
纣王的命令如同一道惊雷,在朝堂上炸响。
他的声音坚定而决绝:“闻仲,寡人命你即刻启程,前往北境边防,督战守边,不得有误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