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了不到二百。
我送给几个亲戚朋友,大家都是赞不绝口,表示从外观到质感都是杠杠的。
记得当时喝茶的时候,我也给青岛的旅客安利了一波熊猫爷爷,还向他们推荐了成都几个比较有意思的景点。
在社会主义教育多年的熏陶下,本人还是有点争当主人翁的精神的。
对于博主推荐的citywalk路线我相当满意,跟同学眉飞色舞地描述了有多好逛之后,不久她就把我这条游玩路线要过去,亲历了一遍。
我真的好喜欢各种手作店,寂静的街道,高低错落的房屋,三三两两的行人,文艺感氛围感拉满;还有各种小吃店,一人食很友好,强推奎星楼街,本人从街头吃到巷尾,还有个挑着扁担的爷爷在叫卖,可惜他边走边和别人聊天,没听见我深情地呼唤,因此没看清他在卖什么好吃的。
有些食物没必要非在成都吃,但钵仔糕、糖油果子、蛋烘糕、凉糕等等这些肯定是要尝一下的,这些食物并不像冰粉那样成功地闯入各大城市,它们更有地域特色的神秘感(不是说只有四川才有的意思)。
不过,我居然至今没去过大名鼎鼎的玉林路,真是有点不可思议。
明年回成都,我肯定是要去的。
我早就说过,出门玩时,我总是会有i转e的倾向。所以我想,出门旅游的益处不在于打卡了多少景点,而在于人状态的改变,比如更加开朗和活泼。
这次无需我自己观察,从同学话锋的转变中,就可窥见一二。
——晚上我跟她聊起当天的见闻时,她总是露出吃惊的神色。
刚开始,同学说:你不是i人么?
我:铁定i人。
后来,同学存疑:你是e人吧?
我:i人!
最后,同学不容我置喙:你是e人!
大概就是和陌生人聊天;问外卖小哥怎么不送外卖,改做摩的生意;在饭馆跟老板调侃饮料价格;在公园睡大觉;跟卖茶叶的砍价……
这些我在本地不会做,却在旅行途中“任意妄为”的事。
成都很好很好,但相聚总有离别时。
我心情有点低落地拖着行李箱在春熙路那边坐机场大巴,行李放上去后,我准备回应下大自然的呼唤。工作人员是个大叔,他说还有九分钟就发车,你去附近商场里上完厕所回来,肯定是来不及的,建议坐下一班。
我问:那下一班车是什么时候?
他说:二十分钟一辆车。
我又把行李箱取出来,去一旁的ifs上了个厕所,谁知一出门就是fila的门店,仿佛福至心灵般,我想到我有一张200元的无门槛优惠券今天过期,而我打开小程序随便扫了一眼,就看见一个价格刚合适的粉红色拖鞋。
进店试了下,果然满意,开心地拿下。
出来时,车差不多还有两三分钟发车。我把行李箱重新塞回去,一抬头时,正好跟大叔四目相对。
我秒懂他那种会意而欣然的眼神,意思是 “你看,我没说错吧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