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一中文

繁体版 简体版
八一中文 > 隐墨藏月 > 第8章 观潮问道

第8章 观潮问道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清早的海风尚带着夜里的微凉,海天交接处泛起鱼肚白,将朦胧晨色轻轻染亮。岛上学堂一夜的宁静后,诸弟子陆续醒来,收拾竹简与器具,心情畅然。因昨日傍晚师长传来新课提示,今日将移步海边观潮。平素只在课本和小刻度仪中见识潮汐概念的少年们,此刻无不精神振奋,纷纷猜测师者们将如何将天文学、地理学与力学相结合,让他们亲眼见证海面上的自然伟力。

柳墨絮、沈霖劭与白瑶三人如往常一般聚于学堂广场上。只见万师、青师与几位长辈已经各自背负简易测量仪器、竹简,示意弟子们趁着潮汐初动之时,一同前往岛东南侧的海湾。海湾处浅滩与暗礁罗列,退潮时可露出大片海滩,涨潮时又被海水纷涌淹没,变化颇具代表性。

清隐岛虽然坐落于海洋之中,但不少外来求学者,尤其是自内陆前来的学子,对海潮仍知之甚少。如今有这般机会亲自测量观察,正是墨家(譬如师长与学子)的传统——亲身历验,方能将知识根基扎实。

队伍出发时,海风轻拂衣袂,行于曲折小道,夹岸森林与竹林沙沙作响。偶有鸟儿飞掠,落在高处枝头轻啼,似乎在为即将展开的观潮之行预先喝彩。沈霖劭一路安静思索,时而与柳墨絮交谈前夜所思,时而沉吟海陬(音“走”)气息格外清寂,与宫廷内院大相径庭。

忽然走在前方的白瑶回首,眉眼含笑:“听说今日涨潮会来得更凶一些,我特意带了几株止咳、祛湿的药材备着,以防有人被海风激出寒意。柳师姐要不要也带一包去备用?”

柳墨絮婉拒了白瑶的好意:“我身体一向康健,且临海而生,不易受寒。这药包让沈公子带着吧,他或许还不习惯海边的潮湿。”

沈霖劭一听,亦不推辞,轻笑着伸手接过:“多谢白姑娘关怀,若真有人不适,我必第一时间告知你。”

他们边走边笑谈,待跨过林边转角,远处的海岸线已然映入眼帘。只见苍茫海面在晨曦下闪着粼粼波光,如同万千鳞甲。海潮尚不算激烈,但能看出水位正在缓缓上涨,涌动的浪潮拍打礁石,发出清脆且有韵律的声响。学子们纷纷踏上海沙,感受脚底微凉的湿意。有人将鞋袜提起,干脆赤脚踩在柔软沙粒上,露出孩童般的欣喜。

万师先是笑眯眯地环顾一圈,见所有弟子已聚集在大块礁石附近,便清了清嗓子,示意大家安静:“今日课程,主要是借潮汐与月相之变化,讨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造福更多人。潮汐乃自然现象,与月亮盈亏、地势构造皆有莫大关联。我们墨家古来便重视实学:要懂得天文、地理,以求在船运、沿海渔业及防御设施等方面有所助益。若只会空谈,而不亲临海边观测,那便失了根本。”

一席话后,青师也微微抚掌,补充道:“大伙儿各自分组,有天文组、建筑组、医理组、算学组。今晨先要测量涨潮开始的时间与幅度,待到中午,看潮位最高时能达何处。下午再观落潮。夜晚月相若晴,还可结合视野观测月轮对水势的牵引幅度。各组记录完毕后,咱们在夕刻前汇总。”

闻言,不少学子已开始掏出竹简、炭笔和尺量工具。柳墨絮和沈霖劭属于天文与建筑组合,白瑶则立于医理一侧,但三人约好互相协助,随时沟通。柳墨絮指向一块相对平整的礁石,沈霖劭便带头走过去,用木桩在沙地插下一个基准点,以标识当前潮线所在。之后,他退回礁石上,望向被浪潮拍打的痕迹,和柳墨絮预先在竹简上记录的数字交互印证。

“如此观之,每半刻钟,我们可再比对一次水位上涨。”柳墨絮柔声解释,“再结合日出、月相位置的推算,便能知道今日潮汐大约在何时到达最高点。”

“这与昨夜我们探讨的星宿与月相关系也能呼应。”沈霖劭心中顿生感慨,“原来看似神秘的潮汐,竟能以天文学原理进行推算。大自然的运行自有规律,着实令我钦佩。”

柳墨絮闻言,唇边漾出温雅笑意:“正是如此。墨家常言,万物皆有理。圣人求索之,却不在于占卜或荒诞谜信,而是用理性去认知。若能知晓海潮盈虚与月相的必然联系,便能提前警示渔民与航船,也能利用落潮时机修筑堤坝、收集海产——这都是为了造福更多人。”

话音刚落,只见远处有几名学子手持尺杆兴冲冲跑过来,向柳墨絮和沈霖劭请教测量方式。沈霖劭没有摆出任何贵胄架子,只耐心讲解:“先设定固定标桩,间隔一段距离记录水位与时间,再用沙漏或日晷来精确记刻。一来二去,便可得出涨潮速度。从临海到最高点,或许要好几个时辰,但也需看到月相配合。你们可以多比较几点数据。”

那几位学子闻言,大为放心地道谢,随即起身奔回自己的测量区域,神色振奋。

海浪声拍击着礁石,空气中卷入盐分的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微小彩虹。白瑶与医理组的几个姑娘干脆脱下鞋袜,两脚踩在并不太深的浪花间,笑声朗朗。她们观察海风潮湿对人体呼吸道的影响,以及是否会让虚弱之人更易喘咳——这也是“兼爱、非攻”在日常生活中的落地:知晓环境变化,提前照顾体弱者,努力降低自然对人类的损害。

“若有村民患风寒,需不时调理膏方。再者,若在潮湿时节,需要在居所下方铺垫干燥木板,或设置通风口……”白瑶想起所学,逐一与同组的弟子交换心得。她边说边用小刀在竹简上划出重点,轻抿唇思忖:“潮汐规律能否帮助我们判断哪些日子哮喘易发?若能提前预告,就能及时熬制药汤预备。”

听到此处,另一位医理弟子点头赞同:“对白姑娘所言极是。若我们能与天文组密切合作,也许能在月份交替、潮汐转变时,对岛上留守老人或幼童多加照护。毕竟,人体也是顺应天地变化的,小心为上。”

白瑶听了心喜,暗暗记下:今后或可定期收集气温、潮湿度与病患发作频率,做成对照表格,既是医理上的创新,也呼应墨家学术融合的初心。

日升至半空时,海浪声比之清晨更高一阶,拍打岩岸的声音也更加沉阔。水位渐渐逼近先前插下的基准木桩,淹去小半根,逼得某些弟子不得不往更高的礁石上移动。青师大声呼喊,让人人注意安全,提防大浪突然涌来。

沈霖劭看着滚滚潮水,不由自主后退了几步。他昔日在王宫虽读书观图无数,但毕竟久居内陆,极少亲眼见到如此磅礴的海潮情景。那澎湃中自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力量,望之令人敬畏。他抬手护住额前,将飘散的发丝往后捋,感慨万千:“若海潮再加上风暴,岂非能毁天灭地?难怪民间多有祭海、畏海之举,看来非虚。”

一旁的柳墨絮眸光清亮,似乎已习惯了这自然的威势。她轻声答道:“海洋孕育万物,也能在瞬时化作凶险。正因为如此,人们才要懂得潮汐运行之理,尽量趋利避害。若能修筑防御堤坝,敬畏海灵,与之和谐相处,可得诸多好处,却亦要做好预防之策,这才是科学与理性的价值。”

沈霖劭听到这里,胸中不由一阵激荡。他低声道:“听闻宫中议事,常谈建设海港,但多是官员忽略潮汐规律,或贪便宜,或腐败中饱私囊,致使堤坝无法长久。有时更因不识海风走向,随意在岸边立塔,结果被风浪摧毁。可若能结合墨家之理,兴许能免去不少人祸灾厄。”

柳墨絮点头:“此乃墨家之志。若让我们携手设计,将实学与仁爱并行,定能造福一方。”

语罢,他们正欲再讨论片刻,忽见万师在远处挥手示意,让所有弟子先行聚拢。众人踏着湿漉漉的沙岸聚到一处较大的礁石平台,面朝宽阔海面。此刻正临近正午,阳光明朗,潮水已涨至接近最高线,足下的海浪声轰鸣不绝。

万师清了清嗓子,朗声道:“诸位,观察也好,测量也罢,目的并非只为课业成绩,更在于如何把知识用在实处。海潮兴衰,就像人生与世情一般,也有起伏。我们若能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原理,便能顺势而行。就如老祖先常言:知天道以行地事,察万物而自省。今日大家所见,并非只是一场热闹。”

青师也补充:“因此,我等希望你们不只局限于课本与岛内,还要心怀更大天地。岛堡虽偏安一隅,但也关怀外界民生。未来若有机会,你们之中若有人愿意踏出此岛,以所学报效四方,亦是墨家初心。”

林边海风席卷,众弟子凝神倾听。有的眼含激动,有的陷入深思。柳墨絮与白瑶眼中皆闪出一抹坚定,沈霖劭心头更是一阵滚热:“无论我身份如何,既在此学得真知,便应有一份担当。若我将来回到故国,当尽力推动这些学问落地,惠及更多百姓。”

见到众人的神情变化,青师笑着提议:“好了,正午将至,今日潮水最高峰或许就在这辰光。待我们再细测一次水位与浪高,下午还要等落潮时比较上下差距。你们务必仔细做好记录,回去之后咱们小组要做成果汇报。”

于是,大伙儿开始分头行动,柳墨絮与沈霖劭继续趟着浪花去量测,白瑶则忙不迭地到另一边分发草药茶,防止有人受风寒。人群里时而传出惊呼声:有弟子未及躲避,被拍来的浪花打湿了衣裳;也有人在沙滩上发现几只海螺和残留的小生物,兴致勃勃地与同伴分享。

就在这样热烈又自发的研究与探索氛围里,时间很快流至下午。潮水缓缓退下去,显露大片沙地与礁坑。数个小组先后完成对潮汐水位的量测,收集到大量数据:如涨潮自何时开始、历时几何、最高水位与预期是否吻合,落潮后又退去几分。青师与万师等师长则时不时巡视各组,提供讲解或修正。

近黄昏时分,天际染上晚霞,众人身心有些疲惫,却也收获不少实感与心得。白瑶抱着竹简与笔墨,笑语盈盈地跑来找柳墨絮和沈霖劭:“辛苦一整天,你们饿了吗?我这儿带了些干粮和果脯,咱们一边补充体力,一边再谈今日之见闻。”柳墨絮、沈霖劭笑着点头,自然欣然受之。三人便拾阶坐在礁石上,背后依稀能听到师长们与其他弟子的最后嘱托与谈笑。

沈霖劭将今日记录的竹简摊开在膝上,他仍未尽兴,忍不住与柳墨絮讨论:“根据测算,今日最高潮位其实比我们最初估的还要略低一些,是不是因为海风方向有微妙变化?”柳墨絮边嚼着果脯边轻抚耳际发丝:“是的,今晨风力略弱于往常,加之此时月相尚未达到满月阶段,故吸引力也有所差别。行星间的张力、小气候变化,皆能影响实况。”

沈霖劭挑眉赞许:“这真是精妙。过去只闻朝堂祭祀之说,却不知背后竟有这般科学依据。想来,以后若有人轻视潮汐观测的重要性,我定要提出反驳。”

白瑶抿口茶水,眸中含笑:“你们二人的对话越发契合了。想来若由你们主笔撰稿,写一篇关于潮汐与月相的系统研究,必能轰动一时,让更多人了解这自然之道。”

柳墨絮与沈霖劭对视一眼,也露出会心笑容。其实他们都隐隐期待,能将墨家研究成果传播到更广阔的土地,让更多人受益。不再让智慧仅限于宫廷机密或文人圈子的束缚,而是真正落地,让寻常百姓也能得其益处。

夕色晕染海面之际,万师等人再次召集所有弟子于岸边,进行简短的交流与总结。海浪此时逐渐平息,远方渔火星点初升。万师环视四周,目光含笑:“一个白昼的观潮,想必你们已收获不少。尚未结束之处,正是回去后再整理与思考。我们希望,你们不仅知道潮汐之理,也须问问自己——学此为何?何时能将它真正用于造福世人?”

弟子们面面相觑,却无惊慌之色,而是透出坚毅。有人主动发言:“愿日后设法改善渔民出海时的预测方式,让他们得以安全出行与归航。”也有人说:“可在沿岸搭建简易观潮塔,若遇风暴可提前预警,帮渔村减少损失。”连向来喜欢琢磨机关的少年也兴奋道:“我想研究一种简易潮汐测量装置,固定在礁石上,观察水位变化,再传输讯号,省去人工看守。”种种言语,具是对墨家“兼爱”与“尚同”精神的映照。

柳墨絮与白瑶也低声交流,点头赞叹那些提议。沈霖劭则沉默片刻后,抱拳与师长行礼:“我心中亦有一个念头。若有朝一日,宫廷与朝野能接受这海洋规律的测算,兴许能少造浮华楼台,多筑民生堤坝,不再使百姓受淹害。若能与诸位同道共同努力,我愿尽力推动此事。”

万师凝视沈霖劭,眼中显出鼓励:“很好。青年当有热枕,也须脚踏实地。你们在此学堂,所学不止于明理,更在于行——行兼爱之志,行匡扶之责。”

就这样,一众人原地伫立,借着海天交映的斜阳,共同约定:他们要将所学天文、力学乃至医学与地理知识,汇合成一股利世之力,不仅让这清隐岛获益,也能惠及更广袤之地。或许道路坎坷,但他们甘之如饴。

结束简短议事后,弟子们分散收拾器具。一整日的观潮让他们沾了些风沙与潮腥,但每个人脸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