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一中文

繁体版 简体版
八一中文 > 隐墨藏月 > 第11章 山海之誓

第11章 山海之誓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连日阴雨过后,清隐岛再度迎来晴朗的晨光。汤汤海面折射出初升日晖,仿佛为岛上的一草一木都镀上一层温暖金边。只是,这平静的画面背后,暗藏着离别与去留的决断。

自上回朝廷使者来访,霁月国朝堂实情已令学堂众人心生忧虑。白瑶本是宰相之女,却因体弱才得以避居清隐岛;如今局势凶险,师长和同门一致认为,若她立刻随沈霖劭返京,恐怕会被阴诡权臣紫夜盯上,甚至连累宰相府。柳墨絮先前也表露了想要随行的意愿,但经过数日思考和师长商议,她与白瑶都意识到,要真正协助朝堂、匡扶社稷,仅凭热血难撑局面,还需进一步巩固学识、设计技艺,才能在将来发挥实实在在的效用。

是以,师者向他们提出更周全的建议:

1. 沈霖劭先行返京城,以他的王子身分进行探察与应对,同时稍作低调,并与信赖之人联手,关注霁月国政局动向。

2. 白瑶与柳墨絮继续留在岛上,将墨家深邃的建筑与工程之学、天文与力学研究更为精进。待到关键时刻,或得以携成果现身朝野,协助建设或应变。

3. 若局势进一步恶化,须即刻传讯至岛上,由墨家群贤共同商议对策。届时白瑶与柳墨絮可凭已有理论与技术,为防汛防灾、城墙加固或兵事调度提供具体“非攻”辅助方案。

几位长者将此方针与三人细细分析:墨家所重,不仅是“兼爱、非攻”的宏大理念,更在于务实的科学与技艺。清隐岛历代弟子都明白,与其毫无准备闯入朝堂斗争,不如先屯聚力量,提供令世人信服的实证与策论。

沈霖劭立于学习殿门前,默默看着师长们的神情,心中异常明了。他虽身负王子之名,却在墨家得到对“天志”与“仁德”的新见识,也学到许多实学,如星象观测、机械图绘等。他知道眼前的分离是为了将来更大程度的配合,于是当场躬身行礼,沉声道:“学生明白诸位师者的考量,会谨记墨家之志,不使朝堂更添风波。且请师长放心,我必要时会与相熟少年贵族合力,不令紫夜势力肆虐。”

万师与青师等闻言,纷纷点头,鼓励道:“走出此岛,你便要在世俗纷争中磨炼自我。但勿忘此间所学的正道仁心,亦别轻信他人花言巧语。朝堂之上形势错综复杂,即便你是王子,也须步步为营。”

离别在即,沈霖劭并未急着马上启程。他珍惜在岛上的每一刻时光,尤其想与柳墨絮、白瑶一起,再度投入几日紧凑的学习与探讨。他明白,若要将讯息及时传递回岛,这些科学理论与实践操作的进阶方法,自己必须先学得更熟。

当晚夜幕低垂,清隐岛上空繁星密布,与皎洁弯月相映。柳墨絮在学堂后方的观测台,示意沈霖劭前来协助调试一架新制的“星盘”——以青铜齿轮为基础所做的简易仪器。

“这是万师与我共同改良的星盘,据潮汐变化与星象方位,可大致预见来日两三天内的风浪强弱。”柳墨絮一边操作,一边柔声解释。她做事时眉眼沉静,声音清清浅浅。

沈霖劭低头看那精巧装置,只见齿轮相扣处的刻度渐渐移动,映照出夜空中某颗星宿在本日的角度。沈霖劭不由感叹:“倘若这仪器能普及至沿海各地,渔民与航运必能提早预防风暴。”

“不错,我们想积累些更详实的数据,再行推广。你若返京,可替我们留意朝中是否有人愿意采纳。”她轻轻敲了敲铜盘,将记号落在一处关键点,“往后,我会将进一步的测算方法写作简册,通过飞鸽或使者传给你。”

第二日午后,柳墨絮与白瑶正在石坪上演示墨家先贤所传下的“杠杆与滑轮”组合结构。白瑶虽一向专注医理,但对这力学之术也很感兴趣;两人提前用粗绳和木料搭建了几组实验装置,用以展示如何在最小人力下撬动大石。

沈霖劭望着那石块被巧妙地以滑轮和杠杆合力缓缓抬起,发觉其中妙理与修筑城墙、搭建水利设施息息相关。若在战事或防御中使用,既节省人力,也不必借若干精锐募兵,符合“非攻”之义。

他心生激动,上前细问:“若于皇城外的堤坝或闸门利用此结构,可否增强防洪能力?”

柳墨絮与白瑶互相对视,白瑶先点头:“是能起到作用的。把力学原理整合到闸门开启与取水系统,不仅省了徭役,也可预防肆意开闸导致水患。”

柳墨絮笑道:“可惜一时之间,要让朝中权贵们明白这中间的逻辑,也许并不容易。对他们而言,威权与奢华常常优先于实用。不过若你能在朝中立足,并向主掌工部或兵部的贤臣推进此事,倒也未尝没有机会。”

这晚,学堂中燃起数盏明亮灯笼,众弟子围坐在宽阔的露台。万师亲手沏好一壶素茶,以竹杯盛之,先递给沈霖劭:“你虽只学了几年,但天赋用心,在星算与力学皆有所成。此番离岛,便算你小小结业,前路茫茫,莫忘初心。”

沈霖劭双手恭敬接过,先是一饮而尽,茶香淡雅,却后劲绵长,如同墨家教诲的滋味。他放下竹杯,再拜礼于师长与同门:“多谢诸位,我一定会谨记师训,无负所学。”

白瑶眼眶微红,却别过脸。她轻抚满怀,像在努力平复心绪。柳墨絮也将杯中茶啜尽,但她没有多言,只静静瞧着远处黯蓝夜色。这场简朴却令人感怀的仪式,清隐岛弟子们都在心底默默祝福,不敢过多言语,唯恐让离别更加伤感。

翌日清早,沈霖劭就要动身乘船离岛。那条停泊在海湾的木舟,是往返清隐岛与霁月国沿岸的重要交通船。白瑶因体质尚未完全稳定,师长留她再多修养时日;柳墨絮则专注于尚未完成的器具设计。于是,二人一同送沈霖劭至海湾岸边。清晨海风略带湿凉,卷起三人衣袂。

离别时,白瑶一向温柔却此刻踮起脚,将一只手镯塞到沈霖劭手中。那是她儿时由母亲所赠,上面刻有浅浅的“瑶”字花纹。她声音颤抖,快速说道:“此镯虽不昂贵,但望你拿着以平安为念。若朝堂情势紧迫,你及时给我传信,我再想办法出山帮你。”

沈霖劭怔了一瞬,心里涌起暖流,柔声应道:“我会好好珍藏。你也多保重身体,待我安顿一切,再来接你。”

柳墨絮在一旁看着白瑶与沈霖劭那郑重情形,心内微动,又略带一丝复杂神色。她并未多言,只上前将一本竹简册亲手交给沈霖劭:“这是我近期所编的若干天文与力学要点,乃是墨家先祖与我师长们的研究汇编,配合前些日子你所学,足可应对不少实际工程难题。若需更多资料,可通过帆船或飞鸽传信。”

沈霖劭看着眼前竹册,翻开几页,里面用娟秀而严谨的笔墨记录了各类推算公式、星象对照表、潮汐观测法,甚至附带一些建筑力学简图。他不禁心中一颤,知道这是柳墨絮对他的最大支持。

相别之际,三人站在木制栈桥上。海浪时缓时急拍打船舷,海面反射出粼粼波光,仿佛在诉说前路未卜。

沈霖劭郑重地将竹册揽入怀中,与两位少女对视,然后轻声道:“待我回朝后,需先低调行事。我会留意宰相府与紫夜的动向,亦将暗中探查皇宫局势。若有机会,我会向能听得进去的官员推介这些力学与农工改良的方略。你们且放心,我必不负此行。”

沉默片刻,他抬头看向天际那片海色,与柳墨絮对视数秒,神情坦然而真挚:“柳姑娘,过去在这岛上多蒙你指点,我对一切实证之学有了更为清晰的概念。你说过,要在‘兼爱、非攻’中寻求实际施行之法,我会将此视为己任,也希望你在岛上继续累积研究,待来日时机成熟,我们定要在朝野间一同发挥墨家学识,使天下百姓得见公义与和平。”

柳墨絮并未躲避他的目光,呼吸间似能听到海风鼓荡,带起衣衫猎猎作响。她缓缓开口:“好。我会倾力而为,继续丰富观星和工程理论,亦将对朝廷局势多加关注。倘若真到了需要我等前往时机,我必不推辞。”

白瑶也轻声附和:“可怜霁月国百姓,如今陷于紫夜暗势之下。若我们的学识能解民倒悬之苦,那便是对墨家先祖的最好回应。”

这一刻,三双眼睛都带着对未来的忧虑与希冀,却没有口头的一再保证。所有的话语,都化为默契与信念。

沈霖劭忽而想起一事,笑着补充:“还有,你们不用太担心我在宫里势单力薄。毕竟我在皇室也有些故旧朋友,可借以往交情搭线。加之诸位师长的声誉,多少也会成为我可依靠的底气。”

柳墨絮与白瑶相视一笑,算是彼此放下少许心头重压。随后,沈霖劭躬身一揖,缓缓转身登上木舟。木舟解缆之际,他与那两道瘦削却坚毅的身影隔浪相望。浪花拍打船身,朝阳渐渐升腾,将那微微泛起的水雾映照得金光灿烂——这一幕,于三人心底都留下一道深烙的记忆。

船开始驶离岸边,沈霖劭立在船头,心中暗暗起誓:无论前方如何艰难,一定要护住这份从清隐岛汲取的精神力量,与柳墨絮、白瑶的期望,以及更广大的苍生。在天地之间,他目送海岸线与岛上学堂逐渐变得模糊,只剩远方高耸的海崖隐隐与天连成一线,仿佛向他召唤着一种守护与担当。

沈霖劭离岛后,海船一路航行数日。他站在甲板上,回想清隐岛无数细节——夜观星象时柳墨絮认真记录斗转星移、课余时白瑶与师姐们摘药草熬汤、万师与青师把墨家典故娓娓道来……这些画面于他而言,如同一份珍贵而纯净的宝藏。

辽阔海面之上,朝堂纷扰仿佛一时遥远,然而天空中有只孤鹜,突掠过船帆,宛如暗示前方风云。沈霖劭知道,自己回到京城后,将要面对的,必是另一重考验:有人会质疑他为何在外求学、又学了些什么;也有人会暗暗觊觎他是否要争夺更高权势。奈何,他对权势本无执念,若非担忧天下民生与墨家精神,他或许永不想涉足宫廷漩涡。

想到此处,沈霖劭反手抚过怀中那小小竹册,还有手腕上白瑶所赠的镯。竹册与镯,皆是两位女子对他的信任与支持,更是他与清隐岛之间的无形纽带。他喃喃自语:“山海浩大,而我辈有心,必当跨越阻隔,守护所爱与所学。”

而这时,清隐岛上,柳墨絮与白瑶并未沉溺离愁,反而更加努力地将学问步步推进。她们深知唯有积蓄更强大的理论与技术,日后才能真正在朝野间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。

柳墨絮整日往返于学堂与海崖后山之间。万师同意她牵头,扩大后山观测台的范围,增设更完善的观星仪与观测池。借助这些装置,柳墨絮想将月相、潮汐、气流的关系研究到底,为后续对气候异常的预判打下坚实基础。

人手不足时,白瑶也会提着药箱前来,顺便抓起锄头帮忙平整土石。她虽不算强健,却抱定意志,不肯轻易停歇。柳墨絮看她额角沁汗,总会柔声提醒:“若累了就去休息,你身体要紧。”白瑶擦掉汗渍,莞尔道:“没事。若能帮你,让工程加快完成,也是一种医者的仁心。”

万师与青师对这两名弟子的潜力愈发看重,他们翻出先辈墨家所存的众多古籍、图纸,让二人系统梳理结构力学与天文算学的更高深篇章。例如如何依凭星象周期与地理地貌,设计出既可用于和平生产、又可作防御之用的建筑;或是测算大河流域的堤坝工程。

白瑶本还以为自己只专擅医术,可在师长的启发下,她逐渐发现医理与环境工程也可结合:卫生防疫、灾后救护、城中净水体系……皆需要力学、数学与医药学的交融。她因此在竹简上记录各项构想,计划来日回到京城后能向父亲与可信之权臣进言。“要驱逐紫夜或能暂缓,但要真正保民生,还须根治疾苦。”每每想到此,白瑶眼中便发出坚定光芒。

每日奔波学习之后,夜深时,柳墨絮与白瑶常坐在竹屋灯下,彼此对着蜡烛翻卷研讨,偶尔抬头对望时,皆会想起远在海那头的沈霖劭。他是否已顺利抵京?又是否在旋涡中平安?

书页沙沙翻动,灯火微微跃动,映照二人神情专注。白瑶放下笔,轻声感慨:“记得以前,我只把医理当作养生手段,想改善自己的病体,也帮助身边病患,没想过会与朝堂争斗、百姓福祉扯上关系。可现在只觉,这些学问越学越发现,一切相连。”

柳墨絮抬眼,柔和目光落在伙伴脸上:“是啊。先贤曰‘兼爱’,并非一句空言,它融于生活各层面。我们若能让更多人得益于这学术与心法,不也正是对‘天志’的回应?”说完,她翻看着手边的几页新式闸门图纸,忽而产生新的灵感,“还有闸门的一些构造,我想进一步改进,等改良图完成,就传给沈霖劭,看看能否在京城付诸试行。”

白瑶还是那般温柔微笑:“好,我也会把我理想中的卫生与医疗防疫布局写成条陈,信中附上需要的力学工具,或许能让朝廷里那些尚有良心的官员振奋。倘若真有机会变革,那便是我们与沈公子携手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